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文化传承人蔡水况:漆线雕丹心

2015-06-12来源于:光明日报编辑:琪琪


蔡水况在作瓷盘上进行漆线雕创

“蔡水况除了做漆线雕什么都不会!”这是老伴陈顺治的口头禅。这句带有抱怨的话语里却如实反映出了蔡水况对漆线雕的“痴情”。已经68岁的陈顺治仍然奔波在外为这个家的生计而操心,然而73岁的蔡水况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里去转转,指导徒子徒孙们做漆线雕。

记者是在厦门一条繁华街道上的“蔡氏漆线雕”店里看到蔡水况的。一看“蔡氏”,人们也许会以为这是一家私营企业。其实不然,“蔡氏漆线雕”店属于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最大股东是厦门市二轻局,由于蔡氏传袭漆线雕的名气更大,所以对外都报“蔡氏漆线雕”的名号。

蔡水况是退休后到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当起高级顾问,而且是分文不取的高级顾问。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此之前,他在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的“前身”厦门工艺美术厂时,就干过十年不要一分钱的工作。当时他停薪留职,窝在家里干私活,但却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完整地将漆线雕全套传统技艺留下,供后人欣赏、借鉴。闭门十年,蔡水况一口气创作了12件作品。这些作品前后获得国家级金奖4项,银奖5项,其中《波月洞降妖》和《还我河山》可谓集漆线雕工艺之大成,于1994年被中国工艺美术收藏。这些作品也成了蔡水况的“封山之作”,在这之后,他已经不做漆线雕而是培养传承人。

作为蔡氏漆线雕的第十二代传承人,又是当今在世的、唯一的继承了漆线雕全套完整传统技艺的蔡水况,还头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光环,其作品可谓是“钱”途无量,但是蔡水况却毅然决定“收手”了。瘦骨嶙峋的蔡水况说:“我要认真做好传承,这远远比赚钱来得重要。漆线雕是属于厦门的,属于中国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更不只是蔡家的。”

漆线雕可以考证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本来只是一门“妆佛”的艺术。离了佛像,漆线雕就无从依附了。清朝开始,蔡氏“西竺轩”手工艺作坊的主业就是用漆线来“妆佛”。直到解放后,蔡水况的父亲蔡文沛走出创造性的一步,首次尝试塑造英雄人物。第一个塑造的就是郑成功,之后又塑造了四大名著当中的一些人物,广获社会好评。但他父亲的创新依然只局限于国人熟知的人物形象。

1972年是漆线雕命运的转折年。用蔡水况的话说,是“漆线雕的第二次复活”。这一次复活让漆线雕走向世界。由于佛像暂停生产,突然面临失业和失传双重压力的蔡水况决定搏一搏。他试着把漆线雕往工艺品上延伸。最初在鸭蛋壳上尝试,接着,他将龙、凤等传统图案通过整理,设计在瓷盘和瓷瓶上。蔡水况的创意,让漆线雕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获得了大批订单,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活”了下来。

蔡氏传承的漆线雕技艺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才让“漆线雕”这三个字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然而“漆线雕”以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曾用名是“妆佛”、“金木雕”,真正得名“漆线雕”还是蔡水况的主意。1972年广交会上的意外收获,是因为漆线雕的创造性突破,这让蔡水况一夜之间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但在接受采访时,记者和蔡水况就如何表述这门传统工艺卡壳了。蔡水况好几个晚上辗转反侧,终于想到了“漆线雕”三个字。他解释说,这门工艺首先是以漆线为表现手法的,图案绘在物体上面又像是雕刻在上面一样,非常立体。所以就想到了“雕”字。“漆线雕”三个字见报后,沿用至今。

“漆线雕”对蔡水况来说,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使这项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蔡水况豁出去了。在第十三代传承人中,已经出现了当今蔡氏家族中唯一从事漆线雕工艺的女传人,打破了传统上传男不传女的门规。作为一项家族技艺,第十三代传承人中还出现了唯一的外姓传人。如今,这两个人都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氏漆线雕项目传承人。曾经放弃漆线雕而又重拾祖业的蔡水况大儿子如今也成为了市级传承人。蔡水况还给大儿子的儿子取名叫蔡艺弘,寓意将艺术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