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齐君丽:放不下的老银情

2015-07-24来源于:新浪收藏   编辑:维维


齐君丽

付裕

时间还得追溯到多年前。20岁的齐君丽订婚了,未来的婆婆拿出的见面礼让她一见倾心。

那是一对家传的晚清银手镯。素面的质地泛着时间积淀而来的淡雅的光泽,让齐君丽不能自拔。她由此一脚踏入了老银收藏的大门,搜寻起挚爱的银饰。

“刚买银饰的时候,真的不懂,当然那时的作假也不多。我就带着自己的老银镯子跟卖主儿的对比,如果颜色、光泽差不多,我就买下来。那个年代,佩戴银饰不是什么时尚,人们总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齐君丽笑言。

与所有喜欢银饰的女孩儿一样,齐君丽的老银收藏也是从首饰开始的。生性开朗的她没有就此停步。在搜集了众多老银首饰,尤其是序列性的银手镯后,齐君丽和酷爱古玩艺术的丈夫毅然下海经商:1994年,从西安来到北京,在昆仑饭店对面的兆丰旧货市场花8000元盘了个摊位,走进了古玩行。

辞职是痛苦的,“那真是咬着牙。放弃了本来不错的工作。”齐君丽直言。

痛苦的决定很快被发展的生意冲淡了。忙碌中,齐君丽留心着银饰,除自己玩赏外,也馈赠好友。当时,一副品相普通的清代银镯一二百元,品相上佳者千元以上。“遇见喜欢的东西,我敢出价。清中期的银镯一两千元,我出四五千元。”一来二去,她富藏了数百副银镯。渐渐地,她有意识地将生意与收藏分开,有选择地搜集老银首饰盒。“我曾经带动了老银首饰盒的收藏风潮。”齐君丽有点骄傲地说:“我最终还是放弃投资老银首饰盒了。目前,我专注于老银器,尤其是外销银器的收藏。”

相比老银首饰和首饰盒之类的大众收藏,外销银器收藏可谓偏门。“中国的金店银楼在清代中期就为外国客户生产银器,纹饰不尚繁缛和内敛,而是力求简洁。”但是,这段工艺史被尘封了。1975年,美国学者亨利?柯罗斯比?福布斯(Henry A. Crosby Forbes)、约翰?德弗罗?科南(John Devereux Kernan)和鲁思?威尔金斯(RuthS. Wilkins)合著的《中国外销银器:1785年至1885年》(Chinese Export Silver 1785 to1885)出版,被遗忘的历史重新进入世人的视野,中国外销银器的英文缩写CES成为收藏者的通称。如果说,没有纳入博物馆的视野意味着良机,那么,缺乏学术资料和购货渠道,则是显而易见的瓶颈。

“我在行内被戏称为玩贵金属的。精美的唐宋银器多是出土文物,我不接触。所收的东西都属民俗用品,收购途径是网络。”齐君丽道:“从国际拍卖网站、论坛淘宝很有乐趣。既练眼力,又能看到第一手信息。”银器收藏的网络世界非常活跃,925-1000是国外最大的银器收藏网,国内的三多九如网是中国最大的银器收藏网,另外,还有盛世收藏网、西洋收藏网及ebay等。她担任着一家网站金银器版的版主,每天更新,乐此不疲。“外销银器基本没有仿品,工艺特点非常明显。由于看得多、看得久,我看照片就差不多能判断。”

“之所以选择外销银器,是因为2003年时,我在上海一家专做海外回流生意的古董店里发现了做工精美、纹饰独特的老银器。一千多克才卖一万多元,一问才知这些是清代生产的外销银器。这些外销银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齐君丽表示:“出国考察发现,中国外销银器在国外市场占比很大。晚清是外销银器制作的鼎盛期,诸如广州十三行、上海杨庆和、天津恒利、九江涂茂兴、成都丽生等著名金店银楼,大量接受外国订单。中国生产的花器、茶具、摆件、首饰等银器风行西方上流社会,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高于银价好多倍。这些银器的银料、设计、手工等制作成本,折算起来,高于今天的售价!”

银器收藏多从首饰入手,首饰也是女性的最爱,价高且不能佩戴的器物以男性为主。齐君丽说:“我们这个圈子很少有人戴新东西,几乎与国际名牌绝缘。因为,即使是限量版,也是有一定量的。而老银器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品价格飞涨,银器也不例外。“近三年,器物虽涨了三四倍,但尚属合理。毕竟,流通中的银器数量太少,不利于资本入场。”齐君丽认为,“从2011年秋拍价格回落这一现象看,金银器价格保持了坚挺,甚至小幅上涨,这与金银器的贵金属属性不无关系。”若有资本关注,“半年内能涨50%,一年内涨70%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