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鉴别

2015-07-24来源于:大洋网-广州日报   &nb编辑:维维


南朝鎏金神兽镜 


三国·魏 神兽镜

丁 孟

现为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微博)文物鉴定委员。

形制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均为圆形,镜正面明显外凸,呈弧形,背面内凹。胎质较汉镜要轻薄,镜体也大为减小。南朝还出现了小型镜,如湖南长沙梁、陈墓中发现的小铜镜一般直径5厘米左右。而江西赣县南齐建武四年(479年)墓中发现的铜镜直径仅3.2厘米。

此时的镜钮仍突出,在镜背面占有很大空间,最大特点是钮矮扁,顶部近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的钮座,非常单一,均为圆形。

镜缘的特点,是边沿多呈斜坡形,幅度比汉镜要大。

纹饰风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纹饰主要沿用汉镜的风格,但也有所创新。如北方曹魏和西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新的“位至三公镜”,采用二分法变形龙纹,二分间竖铸四个铭文“位至三公”,别具一格。南方吴国流行的一种夔凤纹镜,纹饰纤细、复杂,凤鸟的形象刻划得特别生动。由于受佛教传播的影响,此时铜镜纹饰中还流行一种佛像图纹,佛像头后一般均有背光。

东晋以后,铜镜纹饰变化较大。北方,汉镜之风消逝。纹饰中增加了许多零碎草花和动物纹样,显得琐碎。而南方,东汉时期开始流行的神兽镜和画像镜,这时纹饰已不遵守其原有的格式,变得简陋、粗糙。

神兽镜中常见的“半圆方枚带”有时简化为一周联珠纹或篦纹,内区的神人身躯瘦长,神兽形态较小,且往往不甚清晰。最值得注意的是,从神兽镜中演变出的“四乳四神镜”、“五乳五神镜”、“八乳八神镜”的外区花纹和“半圆方枚带”仍然保留,但内区的兽形消失,而为圆形的乳状突出所代替。

画像镜到了东晋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汉制作精良、图纹繁缛的“人物画像镜”消失了,代之的是只有两组神像和两个兽形。吴国流行的花纹纤细、复杂的夔凤纹镜已罕见,这时简化为“四叶单凤纹镜”,“方格规矩纹镜”变为“方格八凤纹镜”。

铭文的习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继续流行纪年铭文,字体风格与汉代相近,但笔道较细。铭文常铸在镜背面图案中的方格上,字数1~4字不等,往往几个方格上的文字,可顺读成句。镜缘上的铭文字浅,字多数磨砺不精。